肠道健康标准和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分析及其防控方案 | 微生态前沿
摘要:肠道作为整个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在家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健康标准可为生产中及时监测并准确判断肠道的健康状况提供依据,了解肠道屏障的损伤机制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致病性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饲料卫生、饲料霉菌及其毒素、日粮抗原、应激因素、禽舍环境卫生等。文章重点介绍了畜禽肠道健康的五大标准和评价肠道是否健康的相关生物标记物,阐述了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肠道屏障损伤的机制,并针对不同因素导致的肠道健康问题阐明了不同的防控方案。
关键词:家禽;肠道健康;影响因素;防控方案
为了使家禽拥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饲料转化率,人类对家禽进行了长期的选育,从而产生了具有高采食量和高日增重的品种。但摄入过多的营养会给家禽的消化系统带来压力,导致后肠营养过剩,引起肠道炎症,不利于肠道健康。自欧盟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生长促进剂开始,禁抗策略逐渐走向全球化,我国从2020年7月1日起饲料全面禁抗。但近几十年来,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上一直是控制菌群失调和肠道病原体的有效工具。在营养过剩和饲料禁抗的背景下,家禽出现了一系列肠道健康问题。
肠道健康对于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抵抗各种疾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持家禽的肠道健康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危害,而且也能够保障动物福利。本文探讨了肠道健康的定义,阐述了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饲料卫生、饲料毒素、日粮抗原、应激因素、环境卫生在内的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并对近年来的防控方案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维护家禽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1 肠道健康的定义
目前肠道健康还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基于肠道消化、吸收、代谢、免疫、内分泌和解毒等功能,肠道健康的定义可以从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方面进行探讨。
肠道黏膜主要由黏液层、肠上皮细胞、细胞间连接、上皮基底膜等构成,其完整性是肠道健康的重要方面。肠上皮细胞之间最常见、最重要的连接方式是紧密连接,紧密连接通过封闭相邻细胞间的缝隙,阻止肠腔内病原体进入体内,但允许营养物质和一些可溶性物质进入机体组织。
肠道中定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相对稳定的细菌与宿主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微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直接关系到肠道的健康。微生态系统中的细菌通过代谢产生消化酶、挥发性脂肪酸、胆汁酸或一些抗菌物质帮助宿主进行消化吸收、抵抗外界病原体。
肠道免疫系统是阻止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主要由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质构成。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的固有层淋巴细胞主要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其中浆母细胞产生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能够及时识别异常抗原,阻止细菌、毒素等在肠黏膜表面的黏附。有效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是肠道的基本功能,肠道黏液中的一些化学组分,如胃酸、胆汁、消化酶、溶菌酶和黏多糖等,能够消化肠道内的营养物质、稀释毒素、杀灭入侵的病原体以及抑制有害菌在肠道上皮的定植,从而起到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
基于以上,肠道健康可定义为:肠道黏膜结构完整,能够有效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起到屏障作用;同时肠道内微生态系统平衡,共生菌的种类数量保持稳定;肠道免疫系统功能完善,能够杀灭抑制病原体;并且肠道内的多种化学组分能够保持稳定。
2 肠道健康的五大标准
健康的肠道应具有完整的肠道黏膜屏障、平衡稳定的微生物区系,有效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并具有健全的免疫防御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功能。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标志物是一种可用于客观测定和评价生理、病理等现象的生化指标,不仅能够诊断疾病,及时跟踪动物肠道的健康状况,还有助于对不同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2.1 有效的消化吸收能力
肠道健康出现问题时,其消化吸收能力会有所下降,肠道中多余的养分会被后段肠道的微生物进行不适当地发酵。如难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寡肽和氨基酸等分别被发酵成短链脂肪酸(SCFA)、支链脂肪酸(BCFA)、多胺等化合物,因此可通过测量粪便样品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来确定肠道是否健康。粪便样品中的脂肪含量也能反映肠道健康状况,如胆盐不足、肠道菌群失调或者脂溶性营养物质减少等情况均会导致粪便中脂肪含量增加。血液中的总胡萝卜素水平可以作为肠道生理完整性的指标,感染球虫的禽类其类胡萝卜素水平降低。且总胡萝卜素可以快速进行测量,有助于评估肠道功能和优化禽类的饲粮结构。
2.2 平衡稳定的肠道微生物区系
肠道微生物会与宿主竞争营养物质或发酵宿主代谢产物,如乳酸和琥珀酸会被肠道微生物代谢成乙酸、丁酸和丙酸,所以它们在胃肠道中的浓度特别低。而消化不良、患结肠炎等原因会导致粪便或结肠中的琥珀酸浓度升高;肠道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D-乳酸浓度升高,所以琥珀酸和D-乳酸可作为肠道健康的生物标志物。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是芳香族氨基酸,可被肠道微生物群发酵产生苯酚、对甲酚和吲哚等酚类化合物口,在一些患有肠道疾病的禽类粪便中吲哚类化合物的浓度有所下降。由于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物的种类和比例会受到饲料种类、机体代谢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微生物标志物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限制。
2.3 完整的肠道黏膜屏障
肠道黏膜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细胞间连接。微生物抗原、宿主死亡组织抗原或日粮抗原诱发宿主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FN-γ等可激活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蛋白水解来破坏紧密连接,所以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可作为肠道通透性增加的标记。乳果糖、L-鼠李糖和甘露醇不能被宿主消化代谢,通常用于肠道通透性分析,且有研究证实使用乳果糖、鼠李糖、甘露醇或者荧光素FITC标记的甘露糖能够评估鸡的肠道通透性。二胺氧化酶(DAO)存在于小肠黏膜上层成熟绒毛细胞内,并不断地从肠黏膜释放出来输送到血液循环中,几种肠道疾病引起的小肠黏膜损伤可能会降低DAO活性,因此DAO活性能够反映小肠黏膜的完整性。
2.4 有效的免疫状态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有关免疫功能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肠道免疫状况的信息。由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释放的新喋呤(NEO),当其浓度过高时表明氧化还原平衡被破坏,测量血清或尿液中新喋呤的浓度有助于了解细胞免疫激活的信息。脂多糖(LPS)是一种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表面的分子,健康肠道中的LPS不会通过细胞旁途径泄漏,而肠道免疫应激可增加血液或粪便中LPS的浓度。急性时相蛋白(APP)是在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其血浆浓度因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而升高或降低。且APP浓度的变化非常迅速,只要存在炎症刺激,其浓度就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APP是早期诊断炎症状况的理想生物标志物。
2.5 健全的肠道神经内分泌功能
肠道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感知内容物,并将神经内分泌信号传送到大脑,使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与摄入食物的数量和组成相匹配。胃肠肽激素有助于肠道发挥最佳的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免疫代谢和屏障功能等。当受到营养素、神经、激素、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代谢产物等刺激时,分布在肠黏膜上的肠内分泌细胞便会分泌大量的胃肠肽激素。因此,胃肠肽激素也可用作评价肠道功能的生物标志物。
3 肠道屏障损伤的机制
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将机体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可分为机械屏障、微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外界因素剌激往往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研究肠道屏障损伤机制对于防治各种肠道疾病有重要意义。
3.1 机械屏障损伤机制
机械屏障损伤通常表现为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热应激、霉菌毒素等因素可以抑制紧密连接蛋白ZOs和某些claudins等的表达或使其重新分布,从而改变紧密连接蛋白分子的密闭程度。研究显示,呕吐毒素(DON)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来抑制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此外,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1β、IL-8、IL-17A和IL-22等,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这些炎症介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加重肠道黏膜损伤。
3.2 微生物屏障损伤机制
机械屏障损伤后易引起细菌易位或病原菌入侵,导致肠道内菌群数量比例失调,微生态平衡被打破。霉菌毒素会影响家禽的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对病原菌的易感性;热应激降低了肉鸡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使一些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数量增加。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后,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可通过直接与肠道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或产生内毒素、侵袭蛋白等,促进细胞损伤或凋亡、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
3.3 免疫屏障损伤机制
免疫屏障功能减弱通常是由于肠道免疫细胞数量和免疫因子合成分泌减少导致。高温环境、霉菌毒素和内毒素可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并通过激活TLR信号通路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影响肠道先天性免疫应答;肉鸡日粮中添加黄曲霉毒素B1,可降低小肠IgA+细胞数量和小肠免疫球蛋白mRNA表达水平。应激时肠黏膜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受到影响使sIgA分泌减少,同时肠黏膜中杯状细胞功能也出现障碍,黏蛋白生成减少,导致肠黏膜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屏障功能均降低。
3.4 化学屏障损伤机制
组成化学屏障的肠道黏液主要是由肠道中的某些分泌型细胞产生,杯状细胞可分泌含糖蛋白和糖脂的黏液,这些成分可与肠道中的有害物质结合使其通过粪便排出。研究表明,热应激情况下,蛋鸡小肠绒毛内杯状细胞的数量呈下降的趋势,霉菌毒素会降低黏蛋白mRNA表达。此外,应激状态时机体的胃酸、胆汁、溶菌酶、黏多糖等分泌减少,消化液的化学杀菌能力减弱也削弱了道的化学屏障功能。
4 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
4.1 病毒
尽管感染家禽的病毒具有组织亲嗜性,但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属于泛组织侵袭性病毒,都会不同程度地侵袭家禽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结果通常取决于入侵病毒的毒力、受感染禽类的年龄、生理状况、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等。研究显示,被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或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小鼠不仅回肠绒毛长度变短、隐窝变深,肠道菌群结构被破坏,且肠上皮内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明显下降;禽腺病毒有很多血清型,可引起肠胃炎、肝炎等多种疾病;呼肠孤病毒除引起肉鸡肠道炎症外,还可导致肉鸡腺胃肿大、生长发育不良、关节炎、呼吸道症状和免疫抑制等;新城疫病毒感染鸡除导致特征性的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生长性能或产蛋性能下降外,还会引起肠炎和腹泻。一些病毒还可与其他感染源混合感染或继发某些病原菌感染,导致病情加重。
4.2 细菌
严重危害家禽肠道健康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破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提高肠黏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菌易位,导致肠道屏障损伤。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够下调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单核李斯特杆菌的黏附蛋白可诱导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从而促进肠道细菌易位;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多种毒力因子联合作用使家禽患病,特别是其内毒素可诱导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引起组织损伤;空肠弯曲杆菌可导致肠道炎症损伤和肝脏损伤,污染禽类产品;产气荚膜梭菌能够诱发鸡坏死性肠炎,对家禽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此外,一些病原菌可产生内毒素诱发肠道过度免疫应答,引发肠上皮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
4.3 寄生虫
依赖中间宿主传播的寄生虫病,如吸虫、绦虫和一些线虫已经基本被控制,但地面平养和高密度的鸡群增加了患球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风险。鸡球虫病引起的肠道黏膜损伤通常被认为是诱导坏死性肠炎的最重要因素。Zhou等研究发现,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破坏了鸡盲肠组织结构,降低了杯状细胞和糖蛋白的相对密度,并且改变了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和组成。鸡蛔虫感染可导致家禽肠道阻塞或损伤从而造成生产损失。
4.4 饲料卫生和饲料毒素
霉菌毒素是常见的食物源性毒素,会引起严重的肠道疾病。呕吐毒素DON、T-2毒素、黄曲霉毒素(AF)(尤其AFB1)、赭曲霉毒素(OTA)、伏马毒素(FUM)等霉菌毒素危害较为严重,破坏肠道生理结构,导致细胞凋亡,增加肠道通透性,降低消化能力,增加禽类对肠道病变的易感性。同时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性、诱变性、雌激素性、出血性、免疫毒性、肾毒性、肝毒性、皮肤毒性和神经毒性,严重影响家禽肠道健康和养禽业的发展。
饲料中添加油脂能为家禽提供充足的能量,但氧化变质的油脂对禽类有害,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的中间化合物如氢过氧化物及其副产物具有很强的毒性作用。中度氧化的鱼油日粮与新鲜鱼油相比,会导致血清皮质酮水平升高,肝脏过氧化作用增强,空肠抗氧化酶表达发生改变。不仅如此,氧化油脂还会使肠黏膜氧化应激、肠上皮细胞半衰期缩短、免疫反应受损和上皮屏障功能丧失。
重金属元素作为家禽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对机体的健康生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添加高铜制剂可以促进肉鸡的生长,但添加的铜超过一定量时,会引起铜中毒症,且肠道中铜的积累会减少钙和锌的吸收。镉或铅中毒会导致家禽采食量下降、生长受阻,还会抑制家禽的免疫系统,铅过量还会造成动物贫血和生殖功能障碍等;汞和砷过量主要通过消化道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且砷对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导致动物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
4.5 日粮抗原和日粮组成
饲粮组成会影响家禽的肠道健康,各种饲料成分中存在着广泛的抗营养因子,但主要的一类是非淀粉多糖(NSP)。NSP通过在肠道内创造黏性环境,有利于一些有害菌在小肠中的定植,并减少饲料与消化液、酶等接触。大麦、小麦、黑麦和燕麦含有高水平的NSP,会导致禽类消化液黏度增加、消化率降低和生长速度下降,用具有黏性的小麦大量代替玉米会增加家禽患肠道疾病的风险。
含有高水平不可消化蛋白、粗蛋白和动物成分的饲料会对禽类产生不良影响,过量的蛋白和氨基酸在回肠和盲肠被细菌利用发酵,发酵产物如氨、硫化氢、硫醇和吲哚等,这些物质有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和致癌作用。研究表明,含肉骨粉、鱼粉、羽毛粉或马铃薯蛋白的饲粮比含玉米麸粉、大豆或豌豆蛋白的饲粮在肉鸡中更能提高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这可能是导致坏死性肠炎的原因。
4.6 应激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太大,家禽机体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热应激。热应激会增加血清皮质酮水平,降低体增重、采食量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大量研究证实,热应激不仅会破坏家禽肠道黏膜完整性,还会影响家禽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饲养密度能够影响家禽肠道菌群结构和小肠黏膜的形态结构。而转群和免疫接种也会导致家禽应激,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个别动物甚至会死亡。同时应激会使免疫细胞凋亡率增高,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高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
4.7 环境卫生
维持家禽生活环境的清洁干净能有效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由于家禽有啄食垫料的习惯,垫料的清洁直接关系到家禽健康。研究表明,垫料的微生物区系与鸡盲肠样品相应的微生物区系进行了交换,且垫料类型、更换频率和使用次数均会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在鸡体内的定植和发育。禽舍空气清洁程度也直接影响家禽健康,尤其是可经呼吸道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以及某些真菌及其孢子和一些病毒等,可经呼吸道入侵家禽造成全身性感染以及肠道炎症损伤。
5 肠道健康的防控方案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预防各种肠道疾病比染病后进行治疗更加重要,维护肠道健康除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全进全出生产工艺和加强各阶段饲养管理外,针对不同的诱发肠道损伤的因素,需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方案。
5.1 针对病毒感染
由于禽腺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等感染后无有效药物治疗,这类疫病以疫苗免疫为主要防控手段。对于一些血清型较多的病毒,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因各型交叉保护效果不理想,应选取与流行血清型或变异株匹配的疫苗进行免疫。一些中药提取物可作为病毒疫苗的增强剂,如口服黄芪多糖,可增强新城疫疫苗免疫雏鸡空肠黏膜的免疫功能,还可抑制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复制;植物精油混合物通过降低体内病毒的载量、减轻器官病变程度,以及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等来抵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人参茎叶皂苷与硒可促进早期生产并且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有辅助作用,能延长抗体反应的持续时间。酵母葡聚糖单用或配合维生素E可调节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病毒类疫苗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强鸡抵抗新城疫病毒或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5.2 针对细菌感染
抗生素是抑制细菌生长或杀灭细菌的常用药物,但需要与其他药物合理交替使用,以防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由于禁抗政策的颁布,家禽细菌性肠道疾病发生率增加,很多抗生素替代品如益生菌、益生元、植物提取物、酸化剂、噬菌体、疫苗和酶制剂等广泛用于保护家禽的肠道健康。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酵母β-1、3/1、6-葡聚糖可减轻鼠伤寒沙门氏菌造成的肉鸡肠道黏膜屏障损伤,预防大肠杆菌败血性感染,降低死亡率;饲粮益生屎肠球菌NCIBM11181预处理后,增强了肉鸡抵抗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饲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物可减轻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诱发的感染;唾液乳杆菌能控制肉鸡空肠弯曲杆菌的感染。植物提取物也是近年来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之一,与酸化剂配合使用有助于肉鸡抵抗坏死性肠炎感染;姜黄和黄芩提取物混合添加,可减轻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炎症反应,同时对体液免疫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无不良影响。
5.3 针对寄生虫感染
接种疫苗可以增强鸡群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但疫苗会刺激肠道黏膜使黏液分泌增加,为一些有害菌的繁殖创造理想环境,所以在免疫期间需要加强对鸡群的管理。不同寄生虫应采用针对性的药物进行预防,以球虫为例:鸡球虫病的预防一般是在饲料中添加聚醚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如盐霉素、甲基盐霉素、莫能菌素等;绦虫、蛔虫等可用左旋咪唑来治疗;绦虫、吸虫等可用吡喹铜、硫双二氯酚来治疗。应严格把握用药期限和用药剂量以及实行轮换用药,这样既能发挥最佳的用药效果又能防止家禽中毒。有学者发现饲粮添加甜菜碱、植物精油、复合酶制剂、益生菌、益生元、酵母衍生物等均能减轻由于球虫感染而造成的生长抑制。
5.4 针对日粮组成
酶制剂、益生菌、有机酸和植物提取物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禽饲粮中,可帮助消化饲料成分,有效针对抗营养因子和提高家禽的肠道性能。酶制剂通常用来帮助水解植酸磷、某些类型的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消除某些膳食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特性。益生菌能够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饲粮添加单一或混合品种的益生菌,均能提高家禽的饲料转化率并且表现出生长促进的效果。有机酸能够提高矿物质的吸收率,还可调节pH、减少肠道致病菌、增加耐酸性有益菌的数量。目前饲料酸化剂多以有机酸和无机酸配合使用为主,从而达到二者协同互补、增强使用效果,降低饲养成本的目的。
5.5 针对日粮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吸附剂和解毒剂的使用有助于减少霉菌毒素的有害影响,目前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铝酸盐类和酵母提取物等。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活性炭会使饲料变黑,影响饲料商业价值;硅铝酸盐类对一些霉菌毒素吸附效果较差,还会吸附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酵母提取物对毒素的吸附效果因试验动物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除吸附剂之外,一些有益真菌、有益细菌、解毒酶和植物提取物作为解毒剂也能有效降解霉菌毒素或抑制霉菌生长。
5.6 针对氧化油脂
首先要注意油脂来源,确保油脂质量优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杜绝与空气接触,储存需要低温避光且储存时间不宜过久。除此之外,防止氧化酸败最有效的方法是添加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分为天然抗氧化剂、合成抗氧化剂以及复合抗氧化剂,都是通过提供氢原子或电子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达到抗氧化效果的。
5.7 针对环境应激因素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家禽经常会面临外界各种应激原的刺激。鸡群在转群、运输、断喙和免疫接种前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或者复合维生素制剂,也可加入一些安定镇静的药物,改善应激造成的不良影响。近年来,通过不同的营养调控措施修复热应激损伤的肠道黏膜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日粮中添加白藜芦醇、补充谷氨酰胺可改善热应激对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的不利影响;在热应激状态下添加甘露寡糖或牛磺酸可以改善肉鸡空肠和回肠的氧化状态,减轻肠道形态的损害;姜黄和黄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可减轻热应激导致的不良影响。
6 结语
肠道健康关乎家禽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健康的肠道应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肠道生物标志物能够及时监测肠道异常情况以及确定疾病发展倾向,可作为判断肠道是否健康的标准。但目前的生物标志物需要牺牲动物来采集样本,增加生产成本,且在实际生产中操作繁杂并具有时效性;此外,单一标志物反映信息不准确,无法跟踪肠道健康的所有方面。因此,多种生物标记物与元基因组、元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方法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了解肠道屏障的损伤机制有助于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但肠道屏障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诸多领域,其具体机制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外界的很多因素,如病原体、毒素、日粮抗原、环境应激原等,都会影响家禽肠道的健康,而解决家禽肠道健康问题既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技术措施,又要注意针对不同病因准确制定特异性防控策略。
声明:本文最终解释权归珠海文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